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牌一周年之际,推出了一场精品展览——“自然乐章——国家自然博物馆2022-2023年新增馆藏精品展”。该馆在已征集的4万余件藏品中详情页设计,精心遴选出209件与观众见面,其中九成以上是首次展出。
展览由10个单元组成,内容涵盖了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展陈所涉及的10个学科方向和重点收藏门类:“地球宝藏——岩矿地质”“生命史诗——古生物”“远古祖先——古人类”“人类朋友——动物”“春华秋实——植物”“发展基石——生态”“隐秘世界——微生物”“水中精灵——水生生物”“民族瑰宝——中医药”“探寻自我——人体”,各单元之间彼此关联,互为呼应,共同奏响大自然的和美乐章。
观展·解码
最神秘的大型哺乳动物
外形像羚羊,身躯接近马,长长的脖子似长颈鹿,四条腿上的花纹却与斑马“撞衫”——展厅中,一只“四不像”引发很多观众的好奇心。“这是霍加狓,仅分布于刚果,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。”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揭秘。
霍加狓(右)。霍加狓是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中的濒危物种。因此,该物种的标本极为罕见。国家自然博物馆现藏有3件,居国内之首。除了正在展出的成年雄性个体外,该馆还藏有一件幼体和另一件相对比较小的成年体标本。
一百多年前,人们最早在非洲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霍加狓的踪迹。但在之后的很多年里,它的身份一直是个谜。有一段时间,动物学家们甚至怀疑,霍加狓是长颈鹿和斑马的杂交种。最终,分子生物学研究分析显示,霍加狓的确是长颈鹿仅存的亲戚,但与之并不存在直接的演化关系。因此,才有了展厅说明标牌上它的准确身份:偶蹄目长颈鹿科。
除了身份,霍加狓身上还有很多奇特之处:它的舌头是蓝色的,吃东西时伸出的舌头约与成年人前臂一般长短;刚出生的小霍加狓并不排便;每天仅需睡一个小时……虽然霍加狓长得很高大,但其实却是名副其实的“胆小鬼”和“独行侠”,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吓得它落荒而逃。“也许正是由于过于敏感警觉,使得它们缺少群居的机会,所以种群才一直无法壮大。”
详情页外包张玉光说,直到现在,人们对霍加狓的野生习性依然知之甚少,就连它们的实际种群数量也只能加以推测。
白垩纪海洋最大海龟
在“生命史诗——古生物”单元,一件身长超过3米的塞氏异龟带给观众的视觉效果格外震撼。它曾经是白垩纪海洋中最大的海龟。
塞氏异龟。国家自然博物馆供图标本来自摩洛哥。“每年我们都要通过参加国际展会等,收集来自全球的展品信息,时刻与国际上的标本制作团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。”张玉光回忆,最早得知塞氏异龟的消息是在几年前,“一收到摩洛哥那边野外采集团队发过来的初步信息,我们就很感兴趣,不仅个头大得惊人,听说头骨还完整保存。”
这件标本有多稀少?在网上以“塞氏异龟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,得到的有效介绍信息几乎为零。在国内,类似的标本仅此一件。
“您看,这件标本的完整度超过了70%,除了头骨,背甲和腹甲也保存得很好,只是后肢和尾巴缺失一些,但也根据相关的研究文章进行了复原。”张玉光说,如此庞大的海龟却没长牙齿,这使得它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更显不易。
除了展览展示详情页设计,博物馆也将针对这件标本开展相关研究:没有牙齿的塞氏异龟如何捕食?与同时代的残暴海巨龙等大型生物如何“相爱相杀”?……这件距今7000多万年前庞然大物身上的更多谜题,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被一一破解。
远道而来的“最年轻”展品
在众多的标本中,有两件展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它们分别是产自亚洲的迅猛龙和北美洲的霸王龙铜雕骨架。开展的前一天,两件展品刚刚从美国远道而来,还未来得及入库就直接进了展厅。
两件展品分别按照1比2和1比8的比例进行了等比例缩小,展品的说明标牌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它们的原型:迅猛龙体长仅有1.8米,但却是非常恐怖的猎手,其脚上第二趾爪显著增大且锋利,可用于划开猎物的皮肤和血管;霸王龙体长可超过12米,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,也是目前已知咬合力最强的食肉恐龙。
别看展品不大,但是质量很重。比如铜铸的霸王龙骨架有60多斤。不少观众还有个有趣的发现:等比例缩小后的食肉恐龙似乎变得没那么威武,反倒温柔了很多。“这与我们的视觉习惯有关,也不失为一种观展乐趣。”张玉光说。
这两件艺术品的顾问团队来自电影《侏罗纪公园》的创作团队。将它们穿插在众多标本间,网店装修博物馆其实别有深意。“这算为新馆的布展做了提前尝试。”张玉光说,未来,新馆的展览将围绕不同学科主题展开,各个主题不是孤立存在,而是彼此关联;陈列的展品形式也将更加丰富。“比如,在古生物专题展览中,我们可能会陈列一些围绕古生物创作的艺术品来丰富展览,更加生动地展现远古生物的生命力,将展览打造成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结合体,让观众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,也能感受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。”
观展·亮点
● 只此一“见”的巨口鲨 ●
此次展览,国家自然博物馆拿出了很多观众在别处无缘一见的珍品。巨口鲨是其中的代表。全国只有两件,另外一件在私人藏家手中。
巨口鲨。国家自然博物馆供图“巨口鲨是生活在水下1000米左右深海中的一种鱼类。”张玉光说,从巨口鲨首次被发现至今,只有四五十年的时间。这样一头庞然大物,并没有尖尖的利牙。它是一种滤食性鲨鱼:在进食时张大嘴巴滤食被吸进来的磷虾、浮游生物、水母、虾、桡足类等,多余的海水再从鳃裂排出。
鱼类学家推测,该物种现存只有七八十头,很多专门研究海洋生物的动物学家都没见过巨口鲨。除了数量稀少,展出标本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的保存难度——身处深海,死亡后被发现的巨口鲨一般都已经腐烂了。展厅中的这件则是难得的完整,“出海船将这头死亡的巨口鲨打捞上来之后,马上就进行了冷冻处理。但是它的皮肤比较薄,有的地方还是打了‘补丁’。”张玉光说。
● 被列入“国宝”的鸭子 ●
头顶硬毛,红色嘴巴长而窄,身体羽毛上黑下白——展厅中,一只野鸭显得有些其貌不扬,却被称为“鸟中的大熊猫”。它的学名叫中华秋沙鸭,资历非常深厚,已在地球上生存了1000多万年,是我国最古老的游禽类。
中华秋沙鸭。国家自然博物馆供图不过,人类认识中华秋沙鸭,却只有上百年的历史。
科学家最初给这种鸭子命名是在1864年,因其两胁体羽具有鲜明的鱼鳞状黑色斑纹,将其定名为“鳞胁秋沙鸭”。在之后的100多年里,我国一直沿用这个名字。后来,鸟类学家发现,这种鸭为我国特产鸟类之一,便将其正式更名为“中华秋沙鸭”。
“因为过于古老,所以这个物种后期种群发展得并不庞大,适应能力弱,对生存条件要求也高。”张玉光说,中华秋沙鸭被视为水质质检员,只生活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水域,因此曾经的中华秋沙鸭极为稀少。但是,随着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改善,该物种的种群也在慢慢扩大。
● 征集名字的菱锰矿 ●
蓝色的坦桑石、墨绿的祖母绿、粉红的菱锰矿……展厅第一单元“地球宝藏——岩矿地质”,五彩斑斓的矿物晶体带给观众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。
菱锰矿。国家自然博物馆供图在15件矿物晶体标本中,菱锰矿个头最大,独享一个展柜。在业界,体积大、单晶大、色泽纯、品质好的菱锰矿都享有被行业“命名”的殊荣。张玉光说,广西梧州是我国粉红色菱锰矿晶体的唯一产地。2009年,矿业公司在该地采到了两块宝石级的菱锰矿晶花,分别将其命名为“中国皇帝”和“中国皇后”。其中,“中国皇帝”为多个菱锰矿晶体组成的晶簇,单晶体最大达22厘米,是目前中国发现体积最大的菱锰矿晶簇,它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上最好的菱锰矿晶体在美国、秘鲁等地的说法。“中国皇后”则由多个菱锰矿晶体交错堆叠,形似一朵绽放的红玫瑰,色泽艳丽夺目而驰名中外。
“我们这块石头还没来得及起名字,看看大家有什么好创意。”张玉光笑着为石头征名。
观展提示
■展览地点:国家自然博物馆一层阳光厅。
■参观方式:国家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预约。
■票价:免费。
■是否允许拍照:可拍照。
■展期:至7月21日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